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院作品 | 中国音乐学院



吴雁泽、德德玛、彭丽媛、宋祖英、阎维文、张也……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音乐家,来自同一所学府——中国音乐学院。这座成立于1964年,以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为特色的音乐学院,至今已培养了五千余名知名的音乐艺术家。

学院曾经的校址位于著名的恭王府,从1987年开始逐步搬迁到现在这处位于北京北四环旁的新校址。2011年,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接到为其设计综合教学楼的任务,历时十余年,工作已由一座建筑的新建扩展为对校园整体环境的提升改善。



新教学楼:展示与融合

中国音乐学院的新建综合教学楼用地位于健翔桥校区的西南角,西侧紧邻京藏高速,距离北四环繁忙的健翔桥不到500米。如何在容纳学校大量功能需要的同时,向城市展示校园最美好的一面;又如何处理好建筑与城市、新建筑与原有校园的的融合等问题,是设计最为关注的出发点。


▲ 总平面图

针对复杂的城市关系和局促的用地条件,总平面布局采取较为严谨和理性的设计方式。通过对校园中轴线、建筑退线、高层退线、新旧建筑退距等控制条件的综合分析导出建筑的基本形态,再用小圆弧切角柔化建筑边缘,使新建筑与原有城市肌理融合得更为自然。建筑的高层部分靠城市道路,既能形成新教学楼面向城市的展示面,也尽量减少对校园内原有的低矮建筑的压迫感。

▲ 形态生成分析


 
旋律与节奏
音乐,是这座建筑最重要的属性。
结合功能布局与流线设计,新教学楼的剧场、排练厅等主要大空间集中在靠近校前广场一侧,较小开间的办公室、琴房则集中布置在高层区域,实现了新教学楼与原有东侧的音乐厅的较好衔接的同时,又强化了校园中轴线。从学校入口能看到新教学楼呈现节节升高较为舒展的姿态。

▲ 首层平面图

 标准层平面图

除了少数办公管理空间,教学楼大部分房间是声学要求非常高的音乐教室。整栋楼拥有1个多功能排练剧场,1个阶梯教室、3个大排练教室,10个中型排练教室和253间琴房。

 剖面图

▲ 阶梯教室

 多功能排练剧场

 排练教室

 琴房

音乐教室有着近乎苛刻的声学要求,一般都需要在后期附加大量的吸音、隔音装修。此次设计为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投入,在设计之初就尽量避免矩形房间,降低单个房间声场不均匀的问题,避免声绕射和声聚焦。这一有针对性的空间设计,既使得建筑立面呈现出自然的折面造型,也节约了二次装修的费用。

▲  锯齿形窗可有效解决声绕射、声聚焦问题,降低二次装修成本

面向城市快速路的外立面,以参数化的方式计算折板形式,综合考虑房间大小、声学、减少西晒、最大限度隔绝交通噪音多种因素,反复调整,最终确定折面出挑的长度与角度。

▲ 通过设置遮阳构件,降低了西南侧的全年平均热辐射量

折面幕墙因光线、视角改变而呈现出微妙而奇特的变化,使人们从这里经过时往往会有一种光影流动的感受,仿佛凝固在建筑中的旋律被释放了出来。建筑立面竖向线条表达出的韵律感,也被学院师生解读为是对中国传统弦乐的隐喻。

▲ 弦线是弦乐器的发声之源

▲ 建筑立面竖向线条呈现的韵律感

建筑外墙选用红色干挂陶板与灰色瓷板,并在重点部位以细节诠释传统文化与音乐元素。红与灰的组合,既符合最高艺术学府的定位,也符合北京古城的气质。后来学校既有建筑的立面改造也都沿袭了这个颜色体系。

▲ 外立面的色彩组合与细部设计

▲ 门厅

▲ 下沉空间


校园环境:续写人文精神

在完成了综合教学楼的设计之后,学校还委托中国院进行了校园环境整体提升的设计工作,包括校区景观设计,行政主楼、琴房楼、宿舍、食堂、办公楼的立面改造设计和风雨操场的新建设计方案。

▲ 改造后的行政主楼

围绕这些庞杂的工作,首先需要确定几个设计策略:
一、文脉传承,原有校园基本形成了前广场、后花园中心轴线的学院派布局,改造提升应延续这一符合传统文化审美的布局,延续校园的历史;

▲ 新老建筑的融合与协调

二,塑造个性化的艺术空间,结合已有的圆形、折线等外部空间形势,实现空间多元化,强调师生的参与性和体验性,例如在新建风雨操场中,通过宽台阶与下沉广场为师生提供一个举行室外小型活动和排练演出的场所;

 室外活动场所设计

三,续写校园人文环境,在外立面改造和校园环境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民族音乐特色,增进师生对校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 在校园环境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聂耳与冼星海两位前辈的塑像矗立在改造后的校园中

2017年,新建综合教学楼建成投入使用;2019年行政楼、老琴房楼、宿舍、食堂陆续改造完成;目前,因为疫情、资金等原因,风雨操场的建设和学校的景观整体提升仍在设计者的期待之中,希望设计图纸能够尽快成为现实,为师生提供完满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工程地点 北京市朝阳区

综合教学楼
建筑面积 34086m2
建筑高度 60m

设计主持 叶铮 马琴
建筑设计 杨珊珊 张燕 江畔
结构设计 邵筠 白晶晶
给排水设计 匡杰 陈静
暖通设计 宋枚
电气设计 贾京花 冯杰
总图设计 高伟
室内设计 顾建英
 
校园环境整体提升
设计主持 叶铮 张燕
建筑设计 刘滨洋
景观设计 路璐
 
建筑摄影 李季
 

                                          

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

近自然,巧因借——冬奥延庆赛区生态修复

建筑师张军英点燃北京赛区圣火

中国院李兴钢总建筑师担任“双奥”火炬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